当今社会,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全社会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公民都热心参与的事业。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他们的爱心奉献观念,可以让幼小,纯洁的心灵自然流露出真善美。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带孩子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但可以更好地增长孩子的社会经验,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沟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甚至对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有积极的作用。
2008年5月12闩,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后,许多小学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倡议孩子们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尽一份绵薄之力。第一项是捐款,一大早孩子们就纷纷捧来了自己心爱的存钱罐,有的还不止带了—个,里面都是他们平时积攒下采的零钱。很多父母也赶到了现场,支持孩子,帮助孩子用他们稚嫩的双手把自己存钱罐里的零钱投入捐款箱。捐款现场安静,严肃,秩序井然,孩子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很多。
父母可以这样教育孩子参与公益活动:
(1)要让孩-厂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可以让孩子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差距,知道有许多人需要获得别人的帮助,有许多事要得到大家的支持。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看些有关的电视新闻,书籍,报刊,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带孩子到贫困地区走走看看,让孩子从中受到启迪,懂得奉献自己的爱心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为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如果条件允许,父母更应带头廖加各种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比如,家长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孩子一起清扫楼道或居住区的公共场所,捡拾草地,公共场所的垃圾,或在支贫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整理多余的衣物,并和他们一起把这些物品送到捐赠站。
(3)可以经常向孩子介绍,宣传社会上助人为乐,热心公益活动的典型人物和事例,用先进的事迹左.感染教育孩子。
生活中也有一些父母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活动,甚至对学生做义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异常反感,因为他们觉得孩子被耽误了,浪费了奉采可以学习的宝贵时间。
事实上,孩子的爱心奉献和向善心理,光靠书本教化足远远不够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学校建立了学生义工制度,规定学生每学期为社会服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要达到多少小时,并作为学期考核的重要方面,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时限,就拿不到学分。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将大大利于孩子的成K,对于这一点,做父母的要有清醒的认识。孩户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做义工,不是主办者把孩子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也不足在浪费孩子的时间,这是一种实践教育过程,是培育学生心智、体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为孩子以后走向社会,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多参加公益活动,让其从小拥有一颗奉献友爱之心。我们教孩子奉献,而且是很快乐的奉献,完全是对硅子有益的。每个人都喜欢当一名奉献者。想想看,你愿意和一个只索取不奉献的人交朋友呢,还是愿意和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交往呢?如果我们把孩子教育成索取无度的人,只会恶化他日后的生活环境。我们让孩子奉献,是一种投资,而且它的回报比任何投资都大。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为乐于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