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玩具在教育上扮演着不同阶段性任务,所以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成长需求,年纪小的幼儿从自身的感官去挑选玩具,自得其乐。在教学上,玩具是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可以学习认知与动作技能,是成长的必需品。每一种玩具,所触动的都是不同的学习领域与功能,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带给孩子满足与成就感,也是其他事物所无法取代的。分享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它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道德感的基础。就幼儿对玩具的分享行为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玩具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玩具幼儿分享行为影响
一、我国幼儿分享行为现状
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伴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当今国人的育儿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得人们的育儿方式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越来越畸形。
1. 对孩子宠爱过度,只宠不教,“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小皇帝”们高高在上,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溺爱无边,不管不教。
2. 望子成龙,期待过高。把几代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切实际的苛求与压力也都落在了孩子的肩上。
3. 利他主义倾向削弱,一味索取,不讲奉献,使幼儿自我观念不断膨胀。
人际交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幼儿和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作为幼教老师,要意识到在日常的教学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有针对地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入手,逐步帮助幼儿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是极为必要的。
二、分享观念与分享行为的一致性
多数研究发现,年龄与幼儿分享行为之间具有正相关,年龄大的幼儿较愿意分享,或显得较为慷慨。在玩具数量发生冲突的分享情景中,幼儿的分享观念直接引导了他的分享行为。但在研究中发现,幼儿的分享观念可能与分享行为出现不一致,有时先于行为的发展,有时后于行为的发展。可以说,分享物所属性的不同,对幼儿亲社会观念与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玩具所属性的不同是怎样影响幼儿的分享观念和行为的呢?从一开始在幼儿园进行公有物品的分享,到后来的私有物品的分享,幼儿内心对物品的拥有感是如何产生和转变的?外界环境又是怎样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的?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
三、道德认知与分享行为
分享观念是幼儿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对于道德认知,皮亚杰把幼儿的道德认知称为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所谓他律是指幼儿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一点在玩具的分享上已完全体现出来。有的幼儿的道德水平非常低,他们的道德观念依旧离不开自我中心性、自我关注性。他们必须依靠成人的引导,最明显的就是遵守成人赋予的规则。然而当外界刺激比较强烈,超过他们能承受的范围时,他们便又退回到自我中心。好比自我受不了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又回归到本我一样。而有的幼儿随着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情感观点采择能力以及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的提高,已经开始表现出某些自主的利他行为,具备了一些移情能力,同时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对私物的分享有更多顾虑,也更在意同伴的负面评价。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出道德判断与随心所欲之间的摇摆。他们想在同伴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苦恼的是有时又会与自己的意愿产生矛盾。
四、对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建议
(一) 制定分享规划
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所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平等分享。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地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二是共同分享。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融洽地进行分享,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在刚实施此规则时,我们要先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在分享过程中,老师要协调关系,引导幼儿去与他人使用,在分享后老师要强化幼儿共同分享的行为以及在共同分享基础上达到的全作行为,这样,共同分享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共同分享制度的建立,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三是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了基础。
(二) 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做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三) 言语指导策略
言语指导包括讲解、说教、指令及讨论性的劝导,如在玩玩具,当玩具少、幼儿人数多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教给幼儿学会先拿到玩具谁先玩,后来的人想玩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
(四) 个人体验策略
幼儿自己在分享活动中的行为体验,将激励幼儿关心他人,与分享行为相连的愉悦的情感,将增加幼儿未来的分享行为,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影响作用。
(五) 要有技巧地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毋庸置疑,对于幼儿来说正激励的效用一般要远远超出负激励的效用。老师在日常教学生活过程,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老师应当及时地、恰当地给予激励和正面强化,促使幼儿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不断地、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是值得老师注意的是:正面强化的重点是行为本身,而不是幼儿本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而不是单纯的行为重复和简单模仿。